“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歌曲里将农村的美好景象诠释得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现实生活中,提起农村环境,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差距大,行路难、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等问题较为突出。
要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长春市经开区开展全方位整治。只有把“面子”和“里子”结合起来,通过给环境“洗脸”、为素质“洗礼”、对产业“洗牌”三个方面,统筹推进、标本兼治,才可以打造出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才有气象万千的美丽城市。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入全面会战
9月3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何泉秀主持召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推进会。会上,东方广场街道、兴隆山镇、建设局、市容环卫局分别汇报了工作开展情况。何泉秀指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市委确定的四大攻坚战之一,是当前的头等任务,要全力以赴,加大力量投入,借势推动,实施综合整治,确保年底前完成年度任务。
会后,社会发展局、建设局、东方广场街道、兴隆山镇和设计单位相关负责人一同前往二道区英俊镇,参观胡家村东胡屯休闲广场,查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前后对比展板,并深入东胡屯村民家中了解厕所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美丽庭院建设等工程进展情况,为经开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可借鉴思路。
思路有了,剩下就要看如何落地执行了。然而,眼瞅着东北天气日渐变冷,如何抢出工期,把整治任务落到实处,成了推进的难点。9月10日,管委会副主任王大鹏带队到兴隆山镇安龙新村、东方广场街道黎明村东沟社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挥部及施工现场开展巡察。
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打造安龙新村和黎明村东沟社2个样板示范村。因此,东方广场街道和兴隆山镇迅速建立了有效的工作制度。街镇领导亲自坐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整治现场农户热情高涨,氛围浓厚。
目前,示范村工程提升改造已全面启动,安龙新村作业面已全部打开。黎明村作业面正在加紧拆除过程中,近期即可全部完成。两处示范村的文化广场涉及的征拆问题已经解决,按照“三图两表一清单”的工作模式,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整体项目实施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
开展“厕所革命”解决如厕难
从前到农村一些地方,最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如厕。显然,没有厕所,“胀慌了才去挖茅坑”,不成;厕所太脏,无法下脚,也不成;厕所不标准,苍蝇乱飞传播疾病,更不成。厕所早已成为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昔日要到经开区南区杨家八社去串门,亲朋好友最不想去的就是厕所,夏天味道臭气熏人,冬天又四处冒风,旱厕的清理还是个问题,上厕所成了难题。如今,厕所改革了,村民们很高兴,自己上厕所方便了,亲戚朋友来了,感觉心里也敞亮了。
从长春经开区南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一标段累计完成工作量来看,三道一社的建筑垃圾收集点、边沟、化粪池等清表620平方米,垃圾中转站、值班室清表200平方米,料场场平4200平方米,给水管线主线施工3243延长米;热熔管热熔3243延长米,给水入户13户,作业坑开挖5处。施工人员与村民齐心合力抢工期,力争尽快完成。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在农村如厕难问题不仅是众多游客的呼声,更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发展的文明程度。因此,在改厕过程中,技术上要把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与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项目紧密结合,提高厕所污水管网接入和资源化处理能力;建筑风格上要注重考虑风土人情、地域特点、农民接受程度和旅游需求,同时添加卫生间和创新元素综合功能,如提供可上网、充电等功能的综合休息服务空间,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和旅游服务品质。
洗干净脸自然就要裁衣装扮了,提升村容村貌可以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穿衣”工程,要全力而为,更要各具特色。要找准地域特点,结合本土特色,从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出发,不断强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居住舒适度,打造农村宜居环境。
年底前实现村屯大变样
现在,长春经开区北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二标段隆东一社“厕所03”毛石基础砌筑正在建设中,现场隆东一社拆除40厘米砂石路1507平方米;新建水泥混凝土道路1375平方米(344米),厕所毛石基础砌筑29立方米。
看着一个个大坑挖完,地基全部扎实打好,修葺了红砖时,村民们都十分高兴,大家盼着能早点竣工。在施工现场,村民们自发地帮忙,到谁家附近,村民还会洗柿子和摘海棠果给大家品尝。
经开区各指挥部配备精干力量抓工程质量和进度,抓住目标节点打造出效果。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在完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创新,样板先行,分别打造整治示范区,实现局部向全面延伸,引导农户积极参与。
明确职责、细化分工,经开区农居办加强统筹调度、综合协调;经开区建设局组织加快施工进度、强化施工管理,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街镇指挥部统筹做好区域内各项整治任务,协调解决存在的各类施工障碍,组织做好宣传发动,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全体进入会战阶段,在10月底前要出效果,年底前实现村屯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