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4月获批为国家级开发区,是全国最早设立的49个国家级经开区之一。处于长春市向东北拓展的工业主轴线上,是长吉图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长春向东发展的门户。现行政管辖面积107平方公里,辖四街一镇,常住人口42.9万人。30年来,经开区始终秉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区、实体强区发展理念不动摇,矢志不渝、赓续奋斗,已经发展成为长春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构建起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开放合作为动能、以优良营商环境为支撑的四轮驱动发展格局,不断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凝心聚力,在做大总量上提质提效,实体经济新高地蓄势腾飞。2024年,经开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2.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5.9%,经济总量占到长春市的11%,经济贡献度全市第一;实现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占全市的11.5%;建筑业产值在总量全市第一的基础上,增长8.8%;三产增加值实现510.3亿元,增长6.4%,占全市的11.5%;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1.95亿元,增长8.6%,占全市的14.44%;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23亿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324%,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在连续三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增长8.04%,高于全市6.94个百分点。全区现有“四上”企业670户,占全市比重超10%;世界500强兴办的企业45户,占全市近一半;长春市百强企业26户,其中富维安道拓已连续7年产值超百亿元。
变中突破,在产业发展上攻坚开拓,变革创新动能澎湃激荡。近年来,经开区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深度开展“智改数转”,大力实施产能倍增计划,着力推动老产业焕发新活力。2024年,马瑞利由12亿元增长至17亿元,福耀由20亿元突破至25亿元,中国电建由10亿元上升至17亿元;总投资近百亿元的纬湃新能源、海拉宝马车灯、奥托立夫汽车安全系统等54个扩能改造项目迅速上马,博泽、见真机械等33户企业获得示范工厂等称号,累计为企业争取相关扶持资金近亿元;68户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成功培育出33个省市智能工厂、25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占比全市近20%。围绕长春北湖未来科学城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培育,举全区之力与坐落在辖区内的中国科学院第一大所——长春光机所合作共建,打造占地100万平方米的“芯光智谷[①]”品牌。一期“珩光园”已入驻企业29户,长光辰芯连续两年产值突破10亿元;总投资10亿元的光电二期“蕴光园”、总投资19.7亿元的三期“智光园”投入使用,长光集智实现运营,长光正圆试生产;光电四期“吉光园”已入住吉天星舟、长光精瓷等知名企业;五期至七期起步实施,三年内入驻企业将达 200 户以上。紧紧抓住长春首届光博会[②]契机,“一对一”包保参展企业241户,与140余家行业知名企业达成投资合作意向,成功签约30个项目,实现“项目签约数量和招展企业”全市双第一,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组建产业基金矩阵,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投硬,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为初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推动增量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为初创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源头活水”。全力打造“健康食谷[③]”增长极,医疗器械创新示范园一期入住率实现预期目标、二期交付使用,2024年新增医疗注册人企业60户,总量达到140户。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建的“吉虹产业园”获批市级科技产业园,“吉皖合作产业园”正式签约并启动,中之杰食品产业园正蓄势谱写发展新篇,有望打造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最大的食品产业基地。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域内现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孵化器4个、省级技术中心30个;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称号达到227个,占到全市的18.4%;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312户,占到全市的10%。
解放思想,在对外开放上纵深突破,外向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构建。依托经开区建设的兴隆综保区是全国第19个、吉林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围网内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围网外配套区15.3平方公里,与经开区实行 “一支队伍、两块牌子”的运营管理模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已成为全省开放层次最高的对外开放平台,为全力打造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和极具竞争力的“外贸港”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封关运营以来,始终坚持扩规模、强结构、促创新、拓合作,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全力推进对外贸易增量扩容,2024年进出口额实现120.5亿元,增长25%,总量达到“十三五”末期的10倍,在东北内陆地区综合保税区中稳居第1位,创历史新高,在全国排名中晋位升级,实现“双B[④]”目标。重点打造了“三平台、四通道、三口岸[⑤]”发展格局,2024年,中欧班列已辐射到俄罗斯境内100个铁路站点及欧洲腹地15个城市站点;海铁联运业务不断拓展,TIR跨境公路运输快速增长,在全国21个口岸中位居第三;出口整车及二手车增长81%。加速构建外向型出口基地,充分发挥双创中心、快件中心、保税备货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等既有平台作用,面向俄、日、韩,广泛开展1210、9610、9710、9810等多种电商方式出口业务,已经成为区域商贸型物流枢纽。
精准服务,在爱商亲商上深耕细作,营商环境新标杆示范引领。始终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已连续19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快办,2024年,清单式、精准化为企业解决订单少、用工难、发展空间不足等难题1000余件,营商环境连续三年在吉林省120家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排名中位居第一。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只进一扇门”,高效、活力、创新的营商环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4年,全区市场主体突破8.4万户,增长19%。
今天的长春经开区,正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长春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坚韧不拔之志、千钧破障之力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迈进,全区上下正聚焦“一中心、五高地[⑥]”和“双城[⑦]”建设,以改革为“笔”、实干为“墨”、发展为“卷”,大力实施“两带一港双谷十园[⑧]”发展战略,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担当、奋进”的优良作风,奋力答好开发区改革、传统产业升级、综保区高水平开放、“芯光智谷”壮大、“健康食谷”做强五张答卷,推动高水平改革创新挺立时代潮头、高效能治理率先走出新路、高安全保障筑牢稳定根基、高宜居生活实现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跃上崭新台阶,奋力谱写新时代长春经开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画卷,为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贡献磅礴力量!
我们诚挚邀请海内外朋友走进长春经开区,共谋发展、共创辉煌。我们将以最优质的服务、最完善的保障、最真诚的态度,让每一位投资者安心创业、放心发展、舒心生活。让我们携手并肩,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热土上,共同书写合作共赢的崭新篇章,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名词解释:
①芯光智谷:是经开区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联合打造的中国光电产业IP品牌,以七大园中园(珩光园、蕴光园、智光园、吉光园、芯光园、华光园、辉光园)为载体,以“芯”为核、以“光”为翼、以“智”为擎,致力打造集研发、生产、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②长春首届光博会:是长春市于2024年6月在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光电专业展,参会总人数超过7万人次,报名参展企业675家,项目签约总金额达206亿元。包含光电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光电信息产业专业展、2024年Light国际会议、23个光电领域系列产业和学术会议、光电产业发展推进暨项目签约仪式、光电尖端人才招聘会等7项主体活动。2025年6月计划开展长春市第二届光博会,预计参会总人数超过8万人次,报名参展企业800余家。
③健康食谷:是经开区依托吴太药业、人民药业、中之杰食品、金坤百川等链主企业延链补链,打造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包含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健康食品和康复康养五大园中园。
④双B:是指综合保税区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评估中被评为“B类”,这意味着综保区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综合保税区中达到了较高的绩效标准,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⑤三平台、四通道、三口岸:三平台即国际陆港平台、国际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四通道即中欧班列、海铁联运、跨境包机和国际公路TIR运输;三口岸即铁路口岸、整车进口口岸和肉类进口口岸。
⑥一中心、五高地:是长春市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有效抓手和实践路径。“一中心”即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五高地”包括: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高地;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高地;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高地;生态宜居美好生活高地。
⑦“双城”建设:是指以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和北湖未来科学城为核心载体,打造的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是长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部署。
⑧两带一港双谷十园:是经开区充分考虑当前发展实际、未来发展所需提出的。“两带”就是放大汽车产业优势,建强7.3平方公里的汽车产业带;巩固提升吉林大路东方广场、自由大路中东市场、南湖大路赛德广场以及卫星路摩天活力城等四条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带。“一港”就是致力打造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加快建设畅通海外、辐射国内外的兴隆外贸港。“双谷”就是全力打造芯光智谷和健康食谷,让光电信息、医药健康成为提升综合实力的坚实支撑。“十园”即做大做强智能行走产业园、开放贸易产业园、光电信息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医药器械产业园、精深农业产业园、先进制造产业园、新兴材料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和生态康养产业园。着力形成十园共进、多产协同、多业共荣的蓬勃发展态势。
长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 李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