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泛开发区时代”江苏省雨花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思考 |
来源: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
|
所谓“泛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走出“围墙经济”,放大溢出效应,着眼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形成开发区与所在区域资源整合、功能叠加、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泛开发区时代”的开发区是要走出产业孤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融入城市经济,依托城市更加完善的功能和更加优质的品位,吸纳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产业。同时,确立“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品质化”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目前,雨花经济开发区已融入南京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软件谷建设之中,整合提升的发展空间明显扩大,未来发展大平台已经展开,正进入泛开发区时代,转型升级发展迫在眉睫。 一、雨花经济开发区已具备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 1、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已形成了共识 。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开发区上下已普遍认识到原有的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和高投入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实际工作中,开发区必须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更加注重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实施效益型开发。 2、开发区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园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7.1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24.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2006年0.98亿元发展到2011年1.97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320亿元。入驻企业计156家,培育规模以上企业40家。201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亿元。截止到2011年底,园区共有19个软件产品获批为省级以上软件产品,14家软件企业获批为省级双软企业;园区累计申报专利296件。10多家规模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研究所和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有11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28家企业与15个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对接,合作开发科技项目。拥有3名中科院院士,8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1784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和高技能人才1355名。这些已经具备了转型升级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和人才条件。 3、开发区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转型升级提供了环境保障。 自2003年以来,开发区累计完成了112万平方米拆迁任务,累计拆迁农户4740户、企业139家;完成了园区供水管道50公里、供电杆线90公里、供气管道12公里、供热管道10公里、污水管道26公里、雨水管道42公里、园区路灯1430余盏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五纵四横的城市路网及20条支路34公里;新增绿化面积5000亩,其中,完成了三桥湿地公园1000亩的建设;新建和翻建中兴桥、赵家闸等泵站13座,总装机台数39台,总排水流量41.30 M3/S;完成南南河河道改线、工业二期江大路明渠及五号街河道开挖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挖河道长6.5公里,开挖土方32.5万方,架设河道箱涵及桥梁15座。 4、融入软件谷建设、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和重大政策实施为转型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中国(南京)软件谷发展战略和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南京园区)的成立对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开发区将全面融入软件谷,在区委区政府和软件谷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推进开发区在更高的平台上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成功运营,为开发区转型发展亮出了一张特色、亮丽的名片。目前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基地公共服务平台、核心区数字大厦及大厦内的体验、展示、云计算“三中心”已正式揭牌启用,建成后该平台将成为南京园区展示中心及为1000-1500家企业提供云计算相关的应用服务;项目建设方面,已形成了以时代传媒、新华传媒、华商数字、键桥通讯、启创云翼等22家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开发区本身就是省级经济开发区,享有一定的政策,融入软件谷规划建设之后,全面享受软件谷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了开发区在政策上的叠加优势,为开发区营造了最好的政策环境。 二、雨花开发区现行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同时,开发区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解决发展困境:一是规划起点不高。空间布局较为散、乱,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发展空间受限。开发区规划面积27.6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开发,加之现实土地现状,真正可利用土地资源不多;三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功能配套不全。开发区原先定位偏重工业化,功能比较单一,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五是体制优势弱化。开发区享有的省级开发区权限和特殊优惠政策受限,办事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增加、服务效率不高。 三、推动雨花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路径 总的工作思路:全面融入软件谷建设,融合对接软件谷规划、产业、人才、平台资源,以打造“一流园区、现代新城”为目标,围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推进产业高端化、资源集约化、环境生态化、社会和谐化,重点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提升载体功能上下功夫。同时,从强企业向强产业、建园区向建城区转变,发挥后发优势,在发展中完善,在发展中提升。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帮扶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勇当全区转型创新发展的先锋,努力在全省、全国的大坐标中争先进位,建设“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生态优良的现代化新城区”。 一是强塑城市化发展理念。开发区建设只有融入城市化进程,逐步摆脱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限,增强自我持续发展能力,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随着开发区经济实力的壮大,开发区作为雨花台区的增长极,必须以各方面先进的优势向中心城市内部传递,资金、市场、技术、科研成果等方面联系要更加密切,互动的作用与影响功能要更加突出。同时,不断容纳新产生的城市功能,使开发区不再仅仅是新兴的工业园区,而逐渐发育成一定规模的新城区。从以往向土地要效益转向市场、人才、科技、资本、技术、管理要效益。按照新城区的理念,开发区要有一定的商业、教育设施、高品位的生活和娱乐设施、高质量的居住小区,要有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使园区不仅宜创业、宜生产,还要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氛围和科学知识氛围,这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以形成招才引智、以才聚才的局面。以“城市化”理念谋划开发区建设,既是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发展效率的战略选择,也是区域优势集聚增强发展后劲的现实需要。在加快工业新区转变到城市新城区的背景下,应做到建区与建城统筹,最大限度地集聚和放大后发优势,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是增强主动突围的理念。在“南有滨江开发区、北有新城科技园”的夹缝中生存,面对窘境,如何突围?河西新城开发南延,南界直抵秦淮新河边,从地域角度来说,这标志着雨花经济开发区已与河西新城融为一体。从地价看,雨花经济开发区比滨江经济开发区高出一大截,但比河西新城则便宜不少;从产业结构看,河西新城以高档商务、现代服务业等为主导,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空间受限,完全有可能顺势向仅有一河之隔的雨花经济开发区拓展。开发区一定要主动融入河西,错位“滨江”,主动突围,走集约式、内涵式的科学发展道路,坚决摒弃、转移低下生产力才能有出路。 三是强塑打造载体经济环境的理念。应抓好软硬环境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内涵和品质,争创开发区比较优势。一是营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载体;二是营造稳定、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载体;三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载体;四是营造符合WTO规则的法制环境载体;五是营造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环境载体;六是营造快速、便捷的现代物流环境载体;七是营造高效的融资环境载体;八是营造一流的留人、用人的人才环境载体;九是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载体。例如河西新城科技园的功能载体的打造值得借鉴,他们在企业引进之际便打造了人才引进、公共技术、创业发展和科技金融等四大平台,为优质企业架构了入区发展的平台,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我们也要着手搭建产学研科技新平台,通过产学研科技新平台的搭建,真正把人才优势、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动开发区成为创新型经济区;搭建金融创新扶持载体,将更多的创投基金投向创新性项目和成长型企业,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投融资服务,等等。 四、加快雨花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树立规划先行理念,提升承载能力,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完善总体规划设计。紧跟国家、省、市产业扶持政策新变化和发展新形势,利用软件谷的规划、产业、人才、平台资源,做好开发区整体发展的规划修编。采取专业化、企业化、园区化的运作模式,全力打造南京互联网软件产业园(I-park产业园)、江苏雨花国家数字出版基地(D-park产业园)、雨花国际汽车商贸区(C-park产业园)、人才培训基地(T-park产业园)、雨花科技孵化产业园(T-park产业园)和城市森林“五园一林”产业园。结合产业导向和总体布局做深做细规划设计工作,为吸引高端产业奠定基础,通过培育一流项目来带动产业集聚,努力打造特色园区,提高开发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品牌知名度。 2、突出数字出版基地规划建设。一是项目引进,产业集聚。大力推动行业标杆和经济标杆型企业落户,加速时代传媒二期、新华、宝德、凤凰等项目的推进,积极孵化中小企业,培育产业增长点,通过培育一流项目来带动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品牌知名度。二是突出个性,找准定位。基地既要具备数字出版研发、生产、交易、培训、电子商务等功能,形成产业链和集聚效应,又要与国内其他基地错位发展,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三是抓好管理,优化环境。充分依托江苏、南京深厚的人才资源禀赋和软件谷公共平台,积极推动标准化建设,建立相关专家咨询委员会、联盟、协会,提升行业影响力,为基地发展献计献策;加快基地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资源、环境等区域承载能力。 3、完善园区资源整合规划。一是设立项目进区门槛。按照科技地产的发展模式,提高引进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提升到10层以上。对于非规模项目,一律安排进驻开发区的孵化园。二是促进企业增资扩产。鼓励优质企业在不新增土地的情况下,加快增资上马二期等后续项目,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三是推进土地清查和“腾笼换鸟”。做好占地面积大、产出效益低的企业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和规划调整工作。通过规划控制、行政引导、资产整合,推动企业自主转型升级实施资源整合,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
|
|
|